提起“榫卯”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它是紅木家具的“萬年牢”。相對地,“穿帶”,聽得比較少,它是中國古家具上的重要部件,其重要性就象梁架對于房屋,脊柱對于人體一樣。千百年來,這一“養在深閨人未識”的關鍵部件,其實,一直默默無聞地充當著無名英雄的角色。
在季節轉換的時候,我們常常可以聽到紅木家具發出“嘣”“嘣”的爆裂聲,這種因為縮漲帶來的響聲大部分是由古代匠人發明的“帶”在進行適應溫濕度的“工作”。“帶”在古代木工術語中,專指貫穿于木器平面部件內側,對其變形起管束作用的一類橫木。因其大都設置于板材中間部位,很像人的腰帶,所以就稱為“帶”。
古代工匠在制作家具時發現,只要將板材的一側做燕尾開口,穿牢在幾根堅固的帶對應滑軌的橫木上,使其只能沿橫木方向滑動,就能讓家具適應干縮濕漲的變化,控制其不向其它方向開裂、翹曲,從而獲得一個堅固、平展、紋理通直的平面。
因此,穿帶雖然不起眼,所用木料也要和腿足、面板等賞面的用料一樣,需要進行充分的烘干。
通常來說,除了小件,凡是有面板類構件的部位,另一側必有穿帶。它的作用可以概括為約束和承托。約束木性的活動范圍不至過大,加強面板的承載能力。因此,穿帶雖然不太引人注意,是深閨里的無名英雄、革命事業的地下工作者。
“穿帶”,它的排列形式上,最為常見的是平行排列,此外還有丁字、十字、工字、豐字、井字、八字、四角等排列方式,沒有高低之分,具體取決于家具器型和使用功能,和對結構強度及美感兼顧的需要。
平行排列
是最常見的一種最基本的排列形式。
工字排列
常見在經典的明式蘇做黃花梨、南榆長方凳的藤屜上的應用,是在兩平行的彎帶中間,夾嵌一塊小木板,起加固作用。
井字排列
也稱九宮格排列,是將縱橫數根托帶,組成方格狀網屜,用以承托橫順紋理差異不大的,強度又較低的面芯板,年代多在清中晚期左右。
豐字排列
多用于做工精良的黃花梨、紫檀、紅木等方桌上,結構是在兩根或三根較厚的穿帶上,緊貼桌面下芯板的拼縫處刻口,使一較薄的托帶沿木紋方向月穿過該刻口內,完全蓋住拼縫,兩端連結在卯頭上。此結構費工費料,非工精料美之重器不用此式。
雅宋紅木,六面好的緬甸花梨好家具,凹面線,圓粽角榫,每一個“穿帶”部位,都做到里外如一,不管從哪一面看,都是一樣好。懂得的人,就懂屬于雅宋紅木的精彩!